天天国产精品污视频,欧美亚洲日韩在线污片,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亚洲高潮 在线播放

  • <u id="6prnh"><address id="6prnh"></address></u>
    1. <b id="6prnh"><p id="6prnh"></p></b>
      世界文明對話日:儒學為文明對話提供什么
      發(fā)表時間: 2010-06-01來源:

       

      ——“慶祝聯(lián)合國世界文明對話日高層座談會”紀要

       

       

       

       

       

       

      許嘉璐        邢賁思        趙啟正

       

      葉小文       胡占凡         吳建民

       

       

       

       

       

       

       

       

          編者按

          2002年,聯(lián)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宣布每年的5月21日為“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fā)展日”。為慶祝聯(lián)合國世界文明對話日,尼山論壇組委會和光明日報于5月17日在北京舉行高層座談會,以中央精神為指導,圍繞中國參與世界不同文明對話,暢談交流,發(fā)出中國人的聲音。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尼山論壇組委會主席許嘉璐主持會議。這次座談會的召開,也標志著“尼山論壇”系列活動拉開序幕。

       

       

          長期的博弈 偉大的責任

          許嘉璐:不同文明間的對話,是當前世界文明一元化和多元化兩種主張和趨向博弈的產物。各種文明都要走向世界,自古已然。工業(yè)革命以后,各種文明走向世界的力度加大了,例如十八、十九世紀歐洲自視為世界中心,“殖民運動”夾裹著基督福音向世界各地強行撒播和滲透;延至20世紀,美國接替了歐洲“世界中心”的角色,繼續(xù)推進世界文明的一元化。二百多年來,弱勢國家和地區(qū)只能不自愿地、被迫地承受著自己傳統(tǒng)被扼殺、鄙棄、遺忘的殘酷現(xiàn)實。另一方面,文明一元化實施強大壓力的同時,也自然孕育并激發(fā)出堅持傳統(tǒng)、抵制文明移植的巨大力量。人類的文明從其發(fā)生之時起,就是多元的;多元是文明自身的天性。只要真正渴望人類和諧的人們堅持不懈地奮斗下去,世界一定會有不同文明和諧共存共榮的一天。

          如果能夠超越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民族、地區(qū)、社群之間在物質利益方面的矛盾這一狹小的視野來審視當代世界的特征,那么,所有的國家、民族、地區(qū)、和社群,所面臨的困惑和痛苦有著相當?shù)囊恢滦?。因?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不應該只是被文明一元化所折磨的弱勢國家、民族、地區(qū)和社群的需要,其實也是發(fā)達國家、霸權者、富豪和強勢群體的內在需求,雖然他們未必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獲得不同文明對話之益的,將是整個人類。

          中華文明在世界不同文明對話中應該而且必然有所作為,有所貢獻。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向以極大地包容、注重和諧、酷愛和平著稱;我們有著保證了中華民族獨樹一幟地保持幾千年一統(tǒng)和穩(wěn)定的文明因素和豐富經驗。中華文明的內涵,的確有許多可以作為其他文明的參考,用來補充、糾正、制衡現(xiàn)在統(tǒng)治著全人類的西方文明,以便人類在未來共同創(chuàng)造出能夠真正促進自身進步,保障地球安寧與和諧的新文明。

          現(xiàn)在中華文明正在參與不同文明的對話,但是,毋庸諱言,我們并沒有做好應有的準備。一是我們對自己的遺產生疏了,精神遺產學術化了,需要接續(xù)上,需要生活化;二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至今基本上還停留在自省的階段,在地球變小,需要其他文明了解我們的時候,還需要一塊多面鏡,做多角度的自我審視,也就是需要參考其他文明是如何觀察我們的,這也需要補課;三是隨此而來的,需要把中華文明放到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和現(xiàn)實存在的大壞境中深度思索我們的未來,在這方面我們也還有許多事情要做。#p#副標題#e#

          我們在什么樣的國際背景下開展對話

          汝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我們正式成立尼山論壇,由我們作為世界文明對話的主要方,我認為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情。我以前參加的一些文明對話,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好像老是作為一個配角。這一次,在中國舉行這么一個文明對話,各方面的人士都參加,而且是永久性的,這可能是其他國家都沒有過的。

          為什么要進行文明對話?現(xiàn)在經濟全球化以后,為了共同利益,大家相互依賴,許多全球性問題,大家共同來應對。應該承認各個文明之間,有一些大家都能承認的因素,如果沒有共同的東西,那也沒法對話。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要承認有差別性。應該承認所有不同的文明,都對人類做出了同樣重大的貢獻,沒有高低或者優(yōu)劣之分。

          還有一條,大家要互相尊重。如果把對方總是看成一個潛在的對手、競爭的對象,那這個對話也很難成功。我想這一條也正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優(yōu)勢的地方。

          吳建民(歐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亨廷頓認為在21世紀,儒家文明會同伊斯蘭文明結合起來,同基督教文明相對抗。他這個論斷是相當武斷的。1997年,在瑞士的圣加倫舉行了一次國際問題研討會,亨廷頓出席了。我當時是駐聯(lián)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的大使,我夫人是駐盧森堡大使,我們倆都應邀出席了這次會議,當面和亨廷頓先生有一番對話。我夫人就跟他講,你覺得各種文明之間一定要對抗,這個可能有一定的事實根據(jù),但也有事實說明不是這樣子,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在相同文明里面打起來的,怎么看?亨廷頓先生當時也一時語塞。

          我認為從1993年到現(xiàn)在,世界有幾個突出的變化:一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沖突在發(fā)展;二是冷戰(zhàn)結束之后,亞洲在崛起;三是今天世界對于東方文化的興趣,從來沒有這么大過。

          把尼山論壇放在這個大背景下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深入思考:我們中華文化是什么,怎么能夠比較簡單地講清楚。恕我直言,我們現(xiàn)在對外講的東西,條條多,例子少,聽不明白。我們中國存在一個構建主流文化的問題。主流文化,這是需要幾代人下工夫來做的。主流文化沒有建立起來,中國不可能長治久安。

          張小安(中國聯(lián)合國協(xié)會副會長):我是剛從駐以色列使館回來接任副會長工作的,對在耶路撒冷發(fā)生的一些問題有一些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從一個根兒上來的,也就是從猶太教來的。這三大宗教一直處在沖突之中。為什么?他們都具有排他性。這一點,和我們中國,無論是宗教還是文化,有很大的區(qū)別。中國的文化,我覺得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性。這是我在以色列體會特別深的。我也和以色列的學者,以及一些在中國工作過,對中國比較了解的官方人士談過,他們也有類似的感受。

          我們的心態(tài)是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一種包容的心態(tài),而不是強加于人的心態(tài)。但是即便是這樣,我接觸的一些西方人還是說,就是因為你這種包容性,讓我們覺得更加可怕。他很擔心他們的文化今后就沒有了。尼山文明論壇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機會,讓外國人來感受中國的文化,來了解我們的文化,這是個非常好的做法。希望今后這方面的工作能夠持續(xù)進行。

          趙啟正(全國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尼山論壇組委會副主席):中國六十年,特別是三十年以來的迅速發(fā)展,已經由世界的邊緣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了。中國因素是世界因素中的顯變量,不可忽略中國;同時,我們對國際環(huán)境也不可忽略。一個好的國際環(huán)境對中國的發(fā)展是溫暖的,有利的,而惡劣的外部環(huán)境對中國的發(fā)展是制約的。

          國際環(huán)境很多,為了討論方便,我們給它分類:政治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再往下細分,就是輿論環(huán)境。在這方面,中國遇到的困難:第一,中國改革開放較晚,國外對中國所知較少;第二,漢語傳播得不夠;第三,西方媒體對中國報道的偏差。這偏差是很嚴重的。為什么會造成對中國的歪曲乃至攻擊呢?這是因為西方媒體是按照他們的標準來看中國的,凡跟他們不一樣的都要批判;再加上由于中國發(fā)展迅速,他們就產生了害怕的心理。這就造成了一個對中國輿論不利的環(huán)境。

          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的世界。在這多樣性當中呢,實際上是不平等的。我們應該提倡對文化差異的正確態(tài)度。對此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一種態(tài)度是互相尊重,從而可以互補,可以創(chuàng)新本民族的文化;一種是“毫不在意”,引起交流障礙。法國工商部長跟我說,他說中國我不敢再來了,我問為什么,他說,受不了,為什么在宴會上我不喝酒就說我不夠朋友;第三種是互相歧視導致文化沖突;第四種,如果被政治家利用,就會發(fā)生政治糾紛或戰(zhàn)爭。

          所以對待文化差異的態(tài)度需要端正。我們在論壇中一定得強調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平等。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間不要另眼看待,不要把自己高看一等,把別人低看一等。

          邢賁思(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尼山論壇組委會副主席):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加速。面對這種趨勢,人們存在著十分矛盾的心態(tài):歡迎它給各國的經濟發(fā)展帶來機遇,害怕它的負面影響會招致某種嚴重后果。從文化的視角看,有人有一種擔心,認為全球化的結果,會使各國的本土文化遭到嚴重挑戰(zhàn),從而失去它的自主性,甚至被外來文化所同化。我認為,只要各方正確對待,完全可以避免這種結局,不但如此,還可以為各國的文化交流,為各國在文化上的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兩種不同文明之間,有時需要一個互相認識、互相理解的過程。拿中國人民對西方文明的態(tài)度,就有一個從全面肯定到全面否定,再到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過程。19世紀中葉,受西學東漸影響,一部分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曾經十分向往,甚至達到盲目崇拜的程度。后來中國人民由于一再受到西方列強的欺負,對西方文明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根本改變,西方文明中的一些即便是合理的東西也曾遭到某些中國人的拒斥,這種行為是幼稚的,但卻是可以理解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特別是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洗禮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鍛煉,中國人民在對待外國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上也更加趨于理性。毛澤東提出的對于古代和外國的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鄧小平提出要吸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等,既是這種理性態(tài)度的集中表現(xiàn)。世界各種文明形成有先有后,都是人類寶貴的財富,都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做出了貢獻。只要我們有這樣的認識,那么不同文明之間,雖由于歷史傳統(tǒng)、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價值觀的不同,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但他們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的。#p#副標題#e#

          儒學能夠為文明對話提供什么

          張豈之(西北大學名譽校長,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現(xiàn)在我們都說“包容”,不錯,但談中華文化只講“包容”可能不夠,要從積極意義上來了解。用“會通”,我覺得更為恰當。我今天要宣傳“會通”這個詞。我認為這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里面一個核心的東西。

          “會通”一詞正式出現(xiàn)在《易傳·系辭上》。原文是:“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會通”精神是我國古代哲學包含的基本精神之一。

          它有三個特點。第一,“會通之學”善于互相討論、交流,相互吸收、提高,既能看到其他學派與自己學派的不同點,又能看到其他學派的長處。第二個,他不排斥域外的思想文化,而是力求了解他,并吸收它的優(yōu)長處,以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第三,中國古代思想善于融會、吸收各門具體學科的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反過來影響各門具體學科的發(fā)展。

          我國人文學術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歷史責任,就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方面真正做到中外會通與貫通。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很久以前有一種提法,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20世紀八十年代為了矯正這種提法的不足,有學者提出“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這兩種體用關系使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上一直存在著將中西文化分割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局限。今天,我們在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消除這種體用關系的對立,真正實現(xiàn)民族文化與全人類優(yōu)秀文化(不僅是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文化上的體用合一和中外貫通。

          李學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近幾年來我一直在強調,孔子是集大成者。他繼承古代的傳統(tǒng)。清華簡里面也有很多東西,反映儒學集中了兩千年甚至更長時期的歷史積淀。

          在近幾十年來,我們這一行在觀念上有一個很大的變革,就是特別強調中華文明從來就是一個多地區(qū)、多民族的文明。這點過去沒有注意到。考古工作開始的時候,就是在中原地區(qū),從安陽的發(fā)掘做起,一直沒有出華夏這個圈子。只是到了改革開放,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田野工作大量開展,才逐漸地認識到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是由各個民族各個地區(qū)共同締造的。我們的文明,本來就是一個多因素多源、多線的發(fā)展。

          我認為我們的考古學和古史研究很多年以來恐怕有一個很錯誤的觀點,就是總以為我們這個古代文明是孤立的。這妨礙了我們將自己古代的文明放在全世界的文明史和考古學的背景里面,進行系統(tǒng)的考慮,沒有能和世界文明對接起來。中國的文明是獨立起源的,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能說和其他文明毫無關系。舉一個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我在英國劍橋看他們收藏的甲骨文,我就挑出一塊來,當時我想,這塊很特別啊,一看就不同,武丁時候的,刻有文的。我把它送到了倫敦的大英博物院,請他們專門研究龜類的專家做鑒定。鑒定的結果就是,這種龜在歷史時期,只能在緬甸以南。所以說中國古代文明自古以來就和外國文明有所接觸,有所對話。

          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中國從古以來,就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西方是由一個上帝,唯一的神來創(chuàng)造萬物,中國不是。中國是“和實生物”。怎么樣“和實生物”?“先王以金木水火土雜以成百物”。所以中國從古以來,從思維上就有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思維方式。

          這里面有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講和?!秶Z·鄭語》講“以他平他謂之和”。具體說,第一,文明對話之間,“他”與“他”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金木水火土天地男女各種因素,都是互相尊重的關系。第二,“他”與“他”之間,應該排除先在的成見或者偏見,要用一種清凈的心,來對待其他文明。第三,“以他平他謂之和”,這個“和”其實是達到一個目標:“合作”。

          各文明、國家、宗教之間,應該有個“合作”。具體講,一是“和生”,我們人和自然,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應該是和生的。第二點就是“和處”,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來共處。第三點就是“和立”,每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獨立。第四點就是“和達”。自己發(fā)達了,也該讓別人發(fā)達起來。第五點就是“和愛”。我想沒有一個宗教不講愛的?;浇讨v博愛,佛教講慈悲,伊斯蘭教譯作中“安拉”愛著草木也愛著人類,儒家講“泛愛眾”,都講愛。所以各個宗教間是可以互相融通的。

          牟鐘鑒(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系教授):我發(fā)言的題目叫“讓當代溫和主義流行起來”,副標題是“孔子能為世界提供什么”。

          世界上有眾多宗教文化和人文學說,就其多數(shù)而言,其經典宗旨都追求真善美,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但為什么人類一直沖突不斷,甚至相互殘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極端主義觀念在作祟。很多例證表明,信仰和主義一旦被極端化,就會走向反面,被代表特定集團利益的政治勢力所利用,成為破壞文明的工具。歷史上有兩種思想對今天極端主義產生深刻影響:一是基督教的原教旨主義,奉信“基督以外無拯救”,以救世主在人間的唯一代表自居;二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把自然選擇搬到社會,奉信弱肉強食、強者為王。這兩種思想的共同點就是唯我獨尊、唯我獨重,強烈排他。后來的各種極端主義大都源于此:自己是最優(yōu)秀的,代表唯一真理,他人都在我的腳下,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極端主義已成為當代人類一大公害。因此從思想上挖掘極端主義的根源,揭露極端主義的危害,反思人類文明的得失,尋找未來文明的出路,就成為今天人類的共同課題。西方許多有識之士正在深刻反省,并從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儒家文明的最大特點之一,我認為,就是從創(chuàng)建之始便種下了溫和主義的基因,孔子乃是溫和主義的始祖。這種溫和主義的哲學便是中和之道。用現(xiàn)代的語言說:中是順乎時代,合乎民心,不偏不黨;和是尊重差異,協(xié)調關系,和諧共處。與“中”相反的是偏激、守舊、詭異,與“和”相反的是對抗、馴人、獨尊。中和之道背后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關心人、幫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人、體諒人),忠恕是仁愛的兩個方面。有了忠恕之道就容易致中和,不偏倚、求協(xié)調,乃是體仁、行仁之道。

          當今時代,人類已經成為真正的地球村村民,成為命運共同體。和平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一家獨尊、崇尚斗爭都已過時,溫和主義的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孔子和儒學的中和之道的精神會大放光彩。#p#副標題#e#

          文明對話要注重文化淵源的探尋

          王志民(山東省政協(xié)副主席,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不同文明之間差異的比較,有兩個方面尤顯重要:其一,要放在同一歷史的斷面。這樣,其相互的聯(lián)系及差異性才有顯現(xiàn)的基礎和著力點。我們從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對軸心時代不同文明比較與聯(lián)系中,會受到很好的啟迪。

          二是文明的對話要注重文化淵源的探尋。就儒學而言,這對于把握其文化形態(tài)的特質至關重要??鬃铀枷氲男纬蓮拇蟮姆矫嬷v,一是歷史文化淵源;二是區(qū)域文化生態(tài)的淵源,二者又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集三代文化之成的周文化,應是孔子思想形成的重要來源。而周之“禮樂”文明,實則由周公創(chuàng)制與發(fā)展。而魯國為周公之封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魯國集周文化之大成,獲得了“周禮盡在魯”(《左傳·昭公二年》)的稱譽。從這樣一個具體的文化生態(tài),來理解孔子思想的形成和儒家文化的產生,就會找到一個深入解讀的切入點。春秋戰(zhàn)國也是一個區(qū)域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孔子思想的形成,從地域上講,是以吸收齊、魯為代表的夷夏文化的融合。

          盡管我們還可以從多個方面去探討儒家形成的根源,但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從一開始即是中國早期文明精華的集聚,由此來理解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儒家文化的源遠流長,并成長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就不難理解了。

          胡占凡(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在全球化這個時代背景下,不論對話的人來自或者代表哪一種文明,大家都承認文化的多元性和人類創(chuàng)造的多樣性,都努力發(fā)揮各自文明的智慧,并且努力使這些智慧相互融匯,彼此貫通。這一點,在21世紀的今天,正在成為全球共同遵守的知識準則和價值定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中國人,對這個知識準則和價值定律的認知,有著我們自己的路徑?!渡袝?middot;堯典》里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九族”制通過“克明俊德”把散漫的個體血緣親屬和諧成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把一姓和百姓和諧成一個整體;再然后,把國與國和諧成一個整體。

          怎么樣才能和諧成一個整體呢?第一,由內及外,從自家做起。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二,九族、百姓與萬邦三位一體,和諧共榮。第三,和而不同,尋求九族、百姓、萬邦之間的共性、共識,建設命運共同體。

          所以,我認為儒家的思想觀念,是內外貫通,四海兼用的。這樣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從上古時代開始,就帶給我們中國人一種能力,即與他者對話的能力,以及與他者和諧共榮的能力。周恩來總理當年參加萬隆會議,上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是來交朋友的,不是來吵架的”。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的中國人,都是這樣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把這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運用到我們文明的對話上來,我們的對話才會有好的基礎,才能使對話有效進行。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西方的文藝復興一樣必定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力量。這個時代背景也顯示了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必要性。光明日報也將積極地參與像尼山論壇這樣的有益的各類活動。

          葉小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尼山論壇組委會副主席):在世界文明對話的舞臺上,中國的聲音現(xiàn)在還比較弱,中國的“話語權”還比較少。正在籌劃中的“尼山論壇”,是中國自己來搭建一個世界文明對話的舞臺。

          我曾問當年作為中方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的龍永圖,中國為何要加入世貿組織?他打個比方說,一個農夫挑擔菜上市,可以賣了就走。但漸漸生意做大了,就要擺個菜攤,進而就要開商鋪,開超市,就要去了解和遵守市場規(guī)則,并爭取和保護自己的權益,因而就必須加入這個市場的組織。今天,當中國的貿易出口已居世界第一,那我們的文化呢?中國文化不“走出去”,中國在世界上就只能永遠是“提籃小賣”的農夫。

          中國文化拿什么“走出去”?要有外殼、有載體,更要有內核、有神韻。這個內核和神韻,最基本的,第一,中華文化的基因里,總有一股“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天下情懷。第二,和諧理念。在世界三個比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蘭文明崇尚公平,中華文明則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諧至上的價值觀。

          羅素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xiàn)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這種品質“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xiàn)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錄音整理:羅容海)

          鏈接

          尼山論壇,全稱“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是以孔子的誕生地尼山命名,以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為主題,以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為目的,以學術性與民間性,國際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為特色的高端國際文化學術交流平臺。首屆尼山論壇將于9月26日-27日在山東曲阜尼山舉行,就儒家文明與基督教文明開展對話,為儒家文明與基督教文明攜手共建新型世界文明關系做出努力。

                   汝信          張小安          張豈之         李學勤

      牟鐘鑒        張立文        王志民

       

       

       

       

       

          儒學的核心價值及其意義

          蒙培元在《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第8期撰文指出,儒學是德性之學,其核心是仁。仁是人類最真實的情感,又是理性的普遍形式,可以稱之為情感理性。仁是人的理性自覺。仁表現(xiàn)在家庭關系中,就是親情。家庭親情不僅使人的情感得到安慰,而且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在社會政治層面,仁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形成以“仁民”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倫理,其深層意蘊是以人為目的,而不是將人視為實現(xiàn)其他目的的工具。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上,仁的體現(xiàn)是“愛物”、“萬物一體”,這是中國古代的深層生態(tài)學。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一切取決于人類的活動,提高人的德性,轉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培養(yǎng)仁德,提高心靈境界,是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根據(jù)和根本保證。>>>>詳細

          國際儒聯(lián)成立國際儒學研究基金

          為了推動儒學的國際交流,動員社會各界支持儒學發(fā)展,近日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在深圳舉行國際儒學研究基金管理委員會第一次理事會議,宣布正式成立國際儒學研究基金管理委員會。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葉選平會長親自擔任該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滕文生常務副會長、楊波副會長擔任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和諧中國網